文章出處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780&f_ART_ID=139357
瘋腳踏車的真相,騎出「慢活」人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6&f_SUB_ID=780&f_ART_ID=139357
瘋腳踏車的真相,騎出「慢活」人生
自行車業,在景氣一片低迷中逆勢翻紅。騎單車,究竟有什麼魅力,讓企業主管紛紛帶頭組起車隊、鼓勵員工挑戰環島旅行?
【採訪╱盧昭燕綿 攝影╱黃明堂】
今年各產業壟罩在景氣低迷的烏雲中,自行車業卻享受從來沒有過的榮景。走進台北縣樹林捷安特店,老闆一次招待六位上門的客人,「缺貨缺到一個禮拜,只有一台車的配額!」
根據台灣自行車第一大品牌捷安特統計,去年全台共有六十五萬騎單車人口,今年預計將增加到一百萬,捷安特二萬元以上的中高價位車款銷量更是比去年成長兩倍。
「自行車業一點也沒有景氣不好的問題,」巨大機械內銷事業部總經理何友仁說,「M型社會裡,中產階級以上的人真的很迷單車!」全台單車熱猶如夏焰,無法抵擋。
龐大的中產消費者促使各縣市政府首長將建立自行車道列為發展重點,車道長短就是施政成績。台中縣九二一地震後,廢棄鐵道改建成十二公里的東豐綠廊,綠樹蔭自然形成的「綠色大甲溪」,與鄰近的大甲溪自然輝映。
自行車到底有什麼魅力,讓中產階層深深著迷?
尋回掌控方向的成就感
掀起台灣單車環島流行風的電影「練習曲」導演陳懷恩觀察,「過去八年台灣人很悶的!」經歷八年經濟衰退,這群白領階級面對變化萬千的全球化競爭和中國崛起,卻困守在成長遲緩的島內。悶,是很多人的心聲。
在這樣社會氣氛之下,騎乘單車完全是靠自身體力和耐力掌控前進的方向盤,只要肯努力,一定能成功。陳懷恩發現,「我們都需要一個成功的經驗來鼓勵自己,單車就是個機會。」
自行車就像中產階級的充電器,提供短暫勝利的成就感。
清晨五點半,台北城尚未甦醒,台灣惠普科技(HP)影像列印暨消費通路事業群服務營運管理部經理鄭恩民,早已踩上上萬元的自行車,享受在擁擠的城市裡自由馳騁的快感,「這樣一整天精神都會很好!」像他這樣騎車上下班的人,愈來愈多。
騎單車,猶如經營企業,盛衰萬變。與鄭恩民同部門的委外管理專案經理李敏源,也是惠普自行車社創社社長,他負責的客服中心每天都要接到六百通報喜也報憂的電話,「就像騎車爬坡上上下下,工作也是一樣起起伏伏,你永遠要做好準備。」
堅持到底,騎完全程
各大企業紛紛鼓勵員工騎自行車。以全球最大的資訊與通訊代工廠之一的緯創為例,去年九月近三十人挑戰八天自行車環島。
決心,是單車環島成功最主要的關鍵,也是企業戰勝的核心。報名參加的緯創員工,必須接受口試和筆試,除了基本道路須知,面試委員最重視的就是騎乘意願。身兼面試委員的價值創新中心資深經理蔡竹嘉強調,「決心最重要!」出發前必須通過連續四.五公里的爬坡路考,更有員工半開玩笑的說要帶著與妻訣別的決心參加環島。
個人騎車的成功體驗,更能延伸到工作上。蔡竹嘉觀察,「現代人工作是要work hard也要play hard,自行車環島這種親自征服的精神,會帶到工作表現上來。」
業務行銷處專員兼任自行車車社社長郭雅婷,說起話來柔聲細語,出發前一晚還熬夜加班到凌晨四點,「以前我認為做得比別人多,環島回來我在工作上有更大突破,現在我一定要做得更多!」
緯創自行車隊跨部門的合作經驗,對於企業橫向溝通更是有幫助。成立於二○○一年的緯創近年來擴展迅速,因此少了跨部門的橫向聯繫,不過環島行刺激各創意部門主管發起RD Master Forum,所有研發主管都要參與論壇,改善過去研發部門各自與業務垂直合作,缺乏橫向溝通的缺陷。
自行車,可快可慢。成立「自行車觀光研究室」七年的中華大學休閒遊憩規劃與管理學系講師張馨文表示,「過去一台摩托車,講求速度,現在是自行車慢活的年代。」
騎出慢活人生
可慢,就成為白領階級追求慢活的管道,重新建立起因為忙碌生活而與家庭、社會失聯的關係。
海蝶音樂董事總經理林秋離寫出〈聽海〉、〈剪愛〉等熱門歌詞,他長期出差國外,過去五、六年每個月有一半的時間在海外出差,剝奪他與兩個正值青少年關鍵時期兒子的相處時間。
藉著單車,分散的家庭關係得以重新聯繫。林秋離過去二十年內買過十九輛汽車,如今家裡唯一一輛車就是拿來載自行車用,一家四口共有十一部單車。他把握每個假日,全家一同出遊,升高三的大兒子林雨果回憶,「以前開車出去玩,我都在車上睡著了,」也因此少了家人間的深度互動。
現在林秋離一家人卻因為騎單車,有了共同回憶的經驗和話題。升國二的二兒子林雨塘回憶,今年春天全家人到花東騎車,看到青蛙和蝴蝶,不喜歡運動的他卻說,「騎起來很舒服。」兩個大男孩念念不忘在鹿港小巷穿梭、在北港看到婦女打芝麻油、在嘉義參觀蒜頭糖廠,令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兩人大開眼界。
騎車給予青春期的兒子獨立發展的機會。林秋離說,「騎在馬路上,他們就必須觀察路況,隨時反應,還要學會負責任,把車騎回家,不能累了就放棄。」夕陽時分,林秋離一家人到河濱騎單車,父親帶頭,兩個兒子尾隨,母親殿後依序前進,林秋離形容,「騎車時全家都在一起,卻又保有自己的孤獨。」
單車打破中產階級的冷漠,牽起與社會互動的橋樑。
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林惠忠騎單車長達三十年,每天騎車從台北市區往返淡水,他笑著說,「我八○%的朋友都是騎單車認識的。」有車友戲稱,「騎單車的人都是好人」,看到路上有人單車損壞,馬上下車,免費維修。不知不覺間,自行車成為都市人重新建立友善與信任的觸媒。
一台車連起人際關係
台灣最大的自行車隊大蘋果車隊隊長程計源四年前辭去保險公司主管職位,全職擔任車隊隊長,他笑著說,「常常接到總經理級的會員打來說,有什麼需要幫忙的。」七月初,車隊資深隊員自願帶著台北新莊芥菜種育幼院國中生,挑戰七天北部單車環島。
推動全台步行和單車步道的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周聖心,評論這種單車帶來的新的城市思維,「這轉變是種進步,經歷快速開發年代之後,社會在反省,開始接受不同標準。」
【採訪╱盧昭燕綿 攝影╱黃明堂】
今年各產業壟罩在景氣低迷的烏雲中,自行車業卻享受從來沒有過的榮景。走進台北縣樹林捷安特店,老闆一次招待六位上門的客人,「缺貨缺到一個禮拜,只有一台車的配額!」
根據台灣自行車第一大品牌捷安特統計,去年全台共有六十五萬騎單車人口,今年預計將增加到一百萬,捷安特二萬元以上的中高價位車款銷量更是比去年成長兩倍。
「自行車業一點也沒有景氣不好的問題,」巨大機械內銷事業部總經理何友仁說,「M型社會裡,中產階級以上的人真的很迷單車!」全台單車熱猶如夏焰,無法抵擋。
龐大的中產消費者促使各縣市政府首長將建立自行車道列為發展重點,車道長短就是施政成績。台中縣九二一地震後,廢棄鐵道改建成十二公里的東豐綠廊,綠樹蔭自然形成的「綠色大甲溪」,與鄰近的大甲溪自然輝映。
自行車到底有什麼魅力,讓中產階層深深著迷?
尋回掌控方向的成就感
掀起台灣單車環島流行風的電影「練習曲」導演陳懷恩觀察,「過去八年台灣人很悶的!」經歷八年經濟衰退,這群白領階級面對變化萬千的全球化競爭和中國崛起,卻困守在成長遲緩的島內。悶,是很多人的心聲。
在這樣社會氣氛之下,騎乘單車完全是靠自身體力和耐力掌控前進的方向盤,只要肯努力,一定能成功。陳懷恩發現,「我們都需要一個成功的經驗來鼓勵自己,單車就是個機會。」
自行車就像中產階級的充電器,提供短暫勝利的成就感。
清晨五點半,台北城尚未甦醒,台灣惠普科技(HP)影像列印暨消費通路事業群服務營運管理部經理鄭恩民,早已踩上上萬元的自行車,享受在擁擠的城市裡自由馳騁的快感,「這樣一整天精神都會很好!」像他這樣騎車上下班的人,愈來愈多。
騎單車,猶如經營企業,盛衰萬變。與鄭恩民同部門的委外管理專案經理李敏源,也是惠普自行車社創社社長,他負責的客服中心每天都要接到六百通報喜也報憂的電話,「就像騎車爬坡上上下下,工作也是一樣起起伏伏,你永遠要做好準備。」
堅持到底,騎完全程
各大企業紛紛鼓勵員工騎自行車。以全球最大的資訊與通訊代工廠之一的緯創為例,去年九月近三十人挑戰八天自行車環島。
決心,是單車環島成功最主要的關鍵,也是企業戰勝的核心。報名參加的緯創員工,必須接受口試和筆試,除了基本道路須知,面試委員最重視的就是騎乘意願。身兼面試委員的價值創新中心資深經理蔡竹嘉強調,「決心最重要!」出發前必須通過連續四.五公里的爬坡路考,更有員工半開玩笑的說要帶著與妻訣別的決心參加環島。
個人騎車的成功體驗,更能延伸到工作上。蔡竹嘉觀察,「現代人工作是要work hard也要play hard,自行車環島這種親自征服的精神,會帶到工作表現上來。」
業務行銷處專員兼任自行車車社社長郭雅婷,說起話來柔聲細語,出發前一晚還熬夜加班到凌晨四點,「以前我認為做得比別人多,環島回來我在工作上有更大突破,現在我一定要做得更多!」
緯創自行車隊跨部門的合作經驗,對於企業橫向溝通更是有幫助。成立於二○○一年的緯創近年來擴展迅速,因此少了跨部門的橫向聯繫,不過環島行刺激各創意部門主管發起RD Master Forum,所有研發主管都要參與論壇,改善過去研發部門各自與業務垂直合作,缺乏橫向溝通的缺陷。
自行車,可快可慢。成立「自行車觀光研究室」七年的中華大學休閒遊憩規劃與管理學系講師張馨文表示,「過去一台摩托車,講求速度,現在是自行車慢活的年代。」
騎出慢活人生
可慢,就成為白領階級追求慢活的管道,重新建立起因為忙碌生活而與家庭、社會失聯的關係。
海蝶音樂董事總經理林秋離寫出〈聽海〉、〈剪愛〉等熱門歌詞,他長期出差國外,過去五、六年每個月有一半的時間在海外出差,剝奪他與兩個正值青少年關鍵時期兒子的相處時間。
藉著單車,分散的家庭關係得以重新聯繫。林秋離過去二十年內買過十九輛汽車,如今家裡唯一一輛車就是拿來載自行車用,一家四口共有十一部單車。他把握每個假日,全家一同出遊,升高三的大兒子林雨果回憶,「以前開車出去玩,我都在車上睡著了,」也因此少了家人間的深度互動。
現在林秋離一家人卻因為騎單車,有了共同回憶的經驗和話題。升國二的二兒子林雨塘回憶,今年春天全家人到花東騎車,看到青蛙和蝴蝶,不喜歡運動的他卻說,「騎起來很舒服。」兩個大男孩念念不忘在鹿港小巷穿梭、在北港看到婦女打芝麻油、在嘉義參觀蒜頭糖廠,令從小在城市長大的兩人大開眼界。
騎車給予青春期的兒子獨立發展的機會。林秋離說,「騎在馬路上,他們就必須觀察路況,隨時反應,還要學會負責任,把車騎回家,不能累了就放棄。」夕陽時分,林秋離一家人到河濱騎單車,父親帶頭,兩個兒子尾隨,母親殿後依序前進,林秋離形容,「騎車時全家都在一起,卻又保有自己的孤獨。」
單車打破中產階級的冷漠,牽起與社會互動的橋樑。
自行車新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林惠忠騎單車長達三十年,每天騎車從台北市區往返淡水,他笑著說,「我八○%的朋友都是騎單車認識的。」有車友戲稱,「騎單車的人都是好人」,看到路上有人單車損壞,馬上下車,免費維修。不知不覺間,自行車成為都市人重新建立友善與信任的觸媒。
一台車連起人際關係
台灣最大的自行車隊大蘋果車隊隊長程計源四年前辭去保險公司主管職位,全職擔任車隊隊長,他笑著說,「常常接到總經理級的會員打來說,有什麼需要幫忙的。」七月初,車隊資深隊員自願帶著台北新莊芥菜種育幼院國中生,挑戰七天北部單車環島。
推動全台步行和單車步道的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周聖心,評論這種單車帶來的新的城市思維,「這轉變是種進步,經歷快速開發年代之後,社會在反省,開始接受不同標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