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1月1日 星期四

十七大落幕,誰是中國未來的掌門人?

文章出處
http://news.yam.com/view/mkmnews.php/539591

十七大落幕,誰是中國未來的掌門人?

十七大閉幕,中共人事和政策展開全新佈局,接班梯隊習近平、李克強將影響二○一二後十年的中國國家發展道路;胡錦濤主張的「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概念寫入黨章,如同宣告:胡錦濤時代已全面開啟。

採訪/文現深 攝影/邱劍英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十七大),已經閉幕
。這次會議正值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不斷上升時召開,決定了從現在到二○二二年之間,中國大陸領導階層的接班梯隊,和國家政策主要方向,就如同大會文件所說的,「面向未來,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吸引全球政經界關注。

十七大兩大工作重點,一是人事,二是政策。政策路線集中在胡錦濤向大會提出的政治報告和黨章修正案,決定未來的執政方針;人事方面,選出新一代政治局常委和委員,以及為數約三百七十人左右的中央委員和候補委員,形成黨政軍兩代傳承的班子。

在接班梯隊方面,最引人矚目的,是政治局常委會的四名新人習近平、李克強、賀國強、周永康。若再加上年齡因素,二○一二年胡錦濤、溫家寶卸任之後,總書記和總理的接班責任,勢必落在習近平和李克強兩人身上。

五十四歲的習近平,陝西富平人,北京清華大學法學博士,曾任河北省正定縣縣委書記、當過前國防部長耿飆的秘書、廈門市副市長、福建省長、浙江省委書記、上海市委書記。在福建工作長達十七年半,對台工作經驗豐富。他的妻子是解放軍總政治部擁有碩士學位的著名歌星彭麗媛。

習近平的父親習仲勛,是中共傳奇人物,黨內資歷極深。十五歲入黨,創立陝甘邊紅軍,三十歲左右便擔任陝甘邊區蘇維埃政府主席,四十六歲官至國務院副總理,長期在周恩來身邊工件。

在一九八七年鄧小平和左派發動反資產階級自由化鬥爭中,習仲勛堅定支持胡耀邦,從此淡出政治舞台。習近平侍父至孝,深受父親為人處事風格影響,雖然被列為太子黨,但生活儉樸,並無太子黨的驕縱習性,在黨內高層,擁有豐富人脈。

儉樸、低調是共同特色

習近平公開場合表現低調,以致外界對他所知不多。事實上,習近平無論在福建、浙江、上海工作,行事都相當開明和強勢。

他在福建寧德地委書記任內,鐵腕整頓地方幹部違規佔用住房,多達千人。當時的《人民日報》駐福建記者張銘清(前國台辦新聞局長),還曾為此寫過專題報導。他在浙江推動民營經濟發展,「浙江模式」成為大陸許多省區學習的對象。

另一位新星,是五十二歲的李克強,出身安徽省普通幹部家庭,北京大學法律系畢業,北大經濟學博士,先後擔任過農業大省河南、工業大省遼寧的省委書記,資歷相當完整,又因為長期在共青團中央工作,被歸類為與胡錦濤同一脈的「團派」。

李克強和習近平一樣低調,私底下卻是開朗、健談,處事明快,待人和氣,善於溝通,很能得到同僚的支持。

李克強在擔任遼寧省委書記期間,致力解決老舊國有企業下崗職工的住房與生活安置問題,推動遼寧經濟升級,大力引進外資企業,包括英特爾在亞洲第一個晶圓廠等,很得民心。但遼寧近年礦災不斷,造成重大傷亡,則是明顯的敗筆。

習近平、李克強的共同特點是開明、務實。在敏感的政治取向問題上,只能看見他們的蛛絲馬跡。被鄧小平拉下台的前中共總書記趙紫陽二○○五年一月病逝,習近平的母親齊心以「率子女」的名義為趙紫陽送上花圈,習近平一家是在朝高官送出「唯一」的花圈,讓當時進入趙宅採訪的記者印象深刻。

至於李克強,在北大讀書、工作期間,正是北大言論、思想最開放的八○年代,他和當時北大學生領袖胡平、王軍濤等人一樣,都曾經積極投入校園選舉,年輕歲月的獨特經驗,也會在李克強身上留下痕跡。

社會、人文接班

這兩位清華、北大出身的人文和社會科學博士接班,意味從江澤民到胡錦濤的「工程師治國」時期結束。習近平、李克強執掌大政的日子,將長達十年(二○一二到二○二二年),中國對外開放不斷擴大與社會經濟活力不斷釋放,他們如何選擇國家發展道路,在兩岸關係上又如何取捨,對中國、對世界、對台灣,都有重大影響。

十七大通過胡錦濤的政治報告,並把胡錦濤提出的「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等主張寫入黨章,確立了中國大陸經濟和社會轉型的主要方向。

「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有如一體兩面,強調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的均衡發展,以達到和諧社會的實現。

這兩個觀念都是針對近三十年來,中國大陸不計代價追求經濟成長,忽略公平正義和相應的制度建設,導致貧富差距嚴重惡化,貪污浪費,流血輸出,環境生態遭到嚴重破壞。

中國現在是全球排放二氧化碳第一大國,四分之一的河水甚至髒到不能用於灌溉,各地不斷爆發徵地衝突。胡錦濤在十七大政治報告中,提到懲治和預防貪污腐敗問題,已關係到「人心向背和黨的生死存亡」。

對鄧經濟路線的一大修正

唯經濟發展論背後的指導思想出自鄧小平,他讓中國實行市場經濟的同時,主張「讓一部份人先富起來」(在經濟發展的初期允許貧富差距擴大),「發展是硬道理」(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優先於社會公平和環境平衡)。

雖然當局並沒有公開承認,實際上,「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寫入黨章,十七大報告主張「全面、持續和可協調發展」,強調加強環境保護和教育、醫療、社會福利和農村建設,平衡區域差距等,骨子裡是針對鄧小平、江澤民時期,經濟路線的一次重大修正。

經濟政策方面。十七大報告強調幾個重要經濟戰略,主要包括:建設創新型國家,淘汰落後生產力,發展各類金融市場等。這幾方面,對台灣經濟及台商投資,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台商營運成本將增加

十七大政治報告強調,今後促進經濟增長,將更重視國內消費,這項政策,有利於大陸台商內銷和台灣對大陸出口,但在「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的原則下,大陸各地也將加強對勞動、環境、土地、稅務的執法,台商在分享大陸市場同時,在大陸的營運成本也會相應增加。

即使如此,十七大對國民所得成長速度的評估,仍高於五年前的十六大。預針從二○○○至二○二○年,平均每人國民生產要「翻兩番」,也就是成長四倍。

至於政治改革,十七大提出了若干動聽的口號,例如「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但具體內容只局限於行政革新,並未放寬對社會政治的嚴格控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大旗下,把取捨的彈性牢牢掌握在黨的手上,是典型的胡錦濤務實政治路線。

至於眾所矚目的兩岸關係,胡錦濤把過去中共對台政策綜合成四點原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決不動搖,爭取和平統一的努力決不放棄,貫徹寄希望於台灣人民的方針決不改變,反對台獨分裂活動決不妥協。」這是胡錦濤對台政策原則第一次寫入黨代表大會的政治報告上。胡錦濤提出的對台四點原則,今後將同江澤民的「江八點」一樣,成為中共處理兩岸關係的指導思想。

至於台灣比較注意的「兩岸和平協議」部份,胡錦濤在十七大報告提出,「在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協商正式結束兩岸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構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框架,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其實並不是新內容,過去的「江八點」就有類似主張。但胡錦濤壓低了姿態,把話說得委婉,留下較多迴施空間,也比較容易取得國際宣傳效果。

兩岸和平協議有前提

相較之下,中共對台重要智庫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所長余克禮在接受大陸媒體訪問時,就直話挑明。

余克禮指出,所謂「兩岸和平協議」不是沒有前提,和平協議的主要內容,起碼應包括「共同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余克禮的話,等於間接點出兩岸在結束敵對狀態問題上的困境,以目前台灣的政治生態與中國大陸的政治現況,要兩岸聯手「共同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十七大報告反映胡錦濤及中共對台部門的思路,只要美國不支持台獨,台灣內部不出現重大事變,未來幾年,兩岸主要仍是民間與經貿交流,不統不獨,但隨著大陸經濟和國際實力增長,兩岸關係的重心將逐漸朝向大陸傾斜。

當胡錦濤五年前出任中共總書記時,無論什麼場合,表現總是戰戰兢兢。當時在北京的外國記者聊天,喜歡用英語諧音「Who is Hu(who)?」,笑說這位拘謹的中國新領導人。

五年來,胡錦濤展現了駕馭局面的能力,他主張的「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寫入黨章,主導今後的政策發展路向。高層人事雖未完全符合他的意向,但大體上仍是他主導。未來五年,他將擁有更大的政治實力,手上握有更多籌碼。當十七大開會期間,鎂光燈密集朝向新人身上閃爍時,世人應了解,中國的胡錦濤時代,正全面開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