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0月23日 星期二

3個台灣人 握3,900億中國錢潮

文章出處
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webarticle.php?id=28514

3個台灣人 握3,900億中國錢潮

一日募爆基金上限,中國首波海外基金總司令現身

2010年前,將有新台幣近50兆元的中國QDII基金流向全球股市。 而首批4檔基金的基金經理人中,竟有3位來自台灣。

(文)單小懿

九月十二日早上八點,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檔海外基金—
—南方全球精選配置基金開幕,短短四個小時,中午十二點就已募爆官方核准的上限:四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三百億元)。水閘一開,錢不停滔滔湧入,最後結算:衝破六十五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一百二十億元)。南方全球基金公司國際業務部國際投資執行總監謝偉鴻被同事開玩笑,「原本只是要條漁船出海打魚,結果現在弄來一艘航空母艦。」

十月十五日的上海,由上投摩根發行的亞太優勢基金,資金水位更是潮湧,衝進了一百三十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千三百億元)的錢潮,讓上投摩根投資管理副總監楊逸楓也傻眼。先前楊逸楓還很擔心募集時間最晚,資金會不到位,但銀行行長告訴她,中國人愛三人成虎,「你是第四個,一定越募越大。」

根據高盛九月份統計,二○一○年前,將有一千五百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十九兆元)約三十八檔的中國QDII(Qualified Domestic Institutional Investors,即合格的境內投資者)基金,流向全球股市。這波中國洪水錢潮將「吸引全世界的眼球」;而站在前線、「喊水會結凍」的第一波四檔QDII基金的總司令中,竟有三位來自台灣:深圳的南方全球精選配置基金經理人謝偉鴻、北京的華夏全球精選基金經理人楊昌桁以及上海的上投摩根亞太優勢基金經理人楊逸楓,光是他們三人就一口氣募了逾二百八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九千一百億元),遠遠超過每檔四十億美元的募集上限。

「以前在台灣,兩三週募個一百億新台幣,老闆就笑得合不攏嘴,」楊昌桁說,但現在他們一日就募爆,基金規模更大到比以前多出幾十倍。

今年五月,中國銀行監督委員會開放基金公司成為合格的境內投資者(QDII),可投資海外市場。

QDII,讓這些出自台灣的基金經理人站到了中國資金的浪頭上,而更重要的是這些基金總司令,投資策略動見觀瞻。謝偉鴻、楊昌桁、楊逸楓,在第一波QDII熱中,雖然投資策略不盡相同,但三人同樣都重壓港股和代表中資國企股的H股,也為已經如火如荼的「北水南移」(編按:指中國內地資金投入港股)熱潮,添柴加薪。

漁夫型經理人:謝偉鴻 八成資金將投資十個區域

九月初的北京,天涼如水,飯店宴會廳裡卻擠滿了一千多人,搶著聆聽中國有史以來第一檔海外基金——南方全球精選配置基金的說明會,氣氛比盛夏更燒灼。

兩個小時的介紹、答辯結束,全球精選基金經理人謝偉鴻才剛踏下講台,中國廣大投資人立刻包圍上來:「收益率怎樣?比A股好嗎?」四個月前,謝偉鴻還坐在新光投信台北辦公室內;三個月前,楊逸楓也是南山人壽壽險基金的操盤手,為了QDII,他們跨海進入新的舞台。

這個舞台不但資金多得嚇人,而且常常得做空中飛人。楊逸楓今年中秋寫的短文,「來大陸三個月,算算自己,北京去了五次、深圳兩次,再加杭州……,這真是一個搭飛機比地鐵還要多的生活啊!」

中國QDII資金的紅火,最讓這三大基金經理人不習慣的就是被捧成明星。大陸投資人的熱烈,光是路演(road show,投資說明會),一場就是上千人的場面。楊逸楓說,感覺像是藝人走秀,準備要表演節目,在街邊就開始「賣唱」。每每結束一場路演,「光是從台前走到門口,就得走半小時,」楊昌桁說。

論起三人在台灣,也是績效卓著的基金經理人,謝偉鴻是新光日本基金王,今年第一季,他直接管理的日本基金回報率,按理柏基金分類為全台灣同行排名第一,在全球二百四十四支日本基金中也排名第五。謝偉鴻最大的能耐,就是發現超值潛力股。二○○六年開始,他開始重壓任天堂股票,年底,光是這檔基金就獲利一七○%。

屬於「漁夫」型基金經理人的謝偉鴻,既不保守也不激進,他被冠上中國海外基金的第一位漁夫,在QDII第一檔一日就募爆四十億美元的同時,他也開始準備出航,在全球淘金。

根據謝偉鴻的規畫,未來南方基金總資產的八成將投資在十個國家和地區,如果按照該基金擬發的四十億美元規模計算,約三十二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一千零四十五億元)。儘管QDII投資範圍涵蓋全球四十八個主要國家和地區,但南方基金的投資標的,將分散在美國、日本、香港、俄羅斯、印度、巴西、南韓等。

相較於謝偉鴻,楊逸楓就屬於「園丁」型的基金經理人。

清華大學經濟系的才女,她有一段這樣的比喻,「投資就像在庭院中種植花木一般,我們不會只種一種花,因為這樣就只能在一個季節欣賞花開;如果無論春、夏、秋、冬,庭院中都有不同的花次第而開,四季都有不同風情,那庭園自然就美不勝收。」

園丁型經理人:楊逸楓 壓寶香港、南韓、澳洲市場

楊逸楓在台灣摩根富林明待了八年,憑藉著細膩的觀察與獨到的想像力,一九九六年第一檔操盤的摩根富林明亞洲基金,因為採取守勢並挑中香港利豐集團等抗跌股,成功度過九七金融風暴,一九九九年又抓住台灣科技電子業起飛的時點,在她操盤的七十四個月裡,台股平均報酬為負三六‧五二%,而摩根富林明亞洲基金的績效是一九‧二二%,也讓她贏得第六屆基金金鑽獎的最佳基金經理人。

從新台幣三十億的基金,到新台幣兩百億的壽險公司自營部位,再到現在超過三十億美元的QDII,問她是否感覺到站在浪頭上的刺激感?楊逸楓思忖了片刻回答,「對基金的力道,感覺很誇張;對自己,感覺不太真實。」

不太真實的原因在於,對楊逸楓個人來說,現在output仍多於input,上海、北京、深圳、香港、內部員工訓練、外部說明會飛來飛去,三個月來只有一個週末能待在上海;她現在已經有固定一套「空中飛人裝」:手提電腦、公事包和套裝,可以在最短時間內拎了就走。

楊逸楓最擅長的就是亞洲基金,尤其歷經亞太經濟三次起落,而她過去豐沛的戰績,也讓這次上投摩根的優勢基金一募就超過一百三十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四千三百億元)。她認為,未來亞太經濟中最值得關注的有三大主戰場:第一是直接受惠於中國經濟成長的香港市場,尤其是H股加紅籌股,將占到整個市場成交的六○%至七○%;第二是金融風暴後快速恢復的南韓市場,崛起了三大特色產業,包括從亞太地區新興經濟的發展中受益巨大的造船業、營造業和產品大量出口的電子業;第三大市場則是以豐富的資源見長的澳洲市場。

她的QDII基金策略,將重壓H股、紅籌股、香港市場的中國內需受惠概念股與權值重的股票,以及印尼和印度市場。

QDII基金不但串起了中國與全世界的經濟網絡,也串起這幾位總司令的交情。好比謝偉鴻在南方全球精選配置基金的審議會上認識華夏全球精選基金的楊昌桁,從此之後,謝偉鴻到北京會找楊昌桁討論市況,楊昌桁到深圳也會給謝偉鴻撥個電話。

為了第二檔QDII基金——華夏全球精選,楊昌桁甚至到成都、武漢、麗江去路演。他站在台上口沫橫飛一小時,台下鴉雀無聲,但只要一下台,中國投資人急著擠上來「會比A股好嗎?」、「怎麼不全買印度?」

楊昌桁是三個人當中到中國發展最久的,早在二○○五年,他就到北京華夏基金公司擔任研究部門主管,直到今年才開始操盤第一檔基金,結果處女作就是八十三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二千七百億元)的QDII基金。

一九九九年,楊昌桁在荷銀光華投信當基金經理人,因為抓到電子業和通訊業的時機點,頭一檔台股基金——荷銀光華福爾摩莎基金便創下報酬率超越大盤兩倍的成績,帶領荷銀獲得當年金彝獎最佳基金團隊。「現在基金規模這麼大,基本面、價格都很高,你不能追、要吃得到市場,又要讓市場不知道你在吃,需要很有耐心。」

勤快型經理人:楊昌桁 逾六成資產投資權益類證券

楊昌桁把摩羯座的耐心發揮得淋漓盡致。三年前他初來中國,從動態的基金經理人身分再轉回靜態的研究部門,花了三年來調適雙方文化和做事理念。

「挫折和阻力常有,我都跟同事請教。最後悟出一個道理:不能太堅持己見,有些事不是光靠自己經驗能夠完成,」楊昌桁說完笑笑,「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啊。」

中國的產業結構與台灣天差地遠,在中國什麼怪產業都要懂,原物料、機場、港口、旅遊、茅台等等,加上市場本益比和透明度均低,因此楊昌桁拜訪公司的頻率比從前高出很多,也得花更多耐心。他說,「不只是我們去拜訪公司,同業、券商也很積極拜訪,一天要接待個兩、三組研究員。」

相較於漁夫及園丁型基金經理人,楊昌桁屬勤快型。華夏全球精選基金為股票型基金,潛在投資對象是全球約一萬檔股票,重點關注的有四千檔左右。

主要投資於美國、歐洲、日本、香港以及新興市場等全球市場。該基金在資產配置方面,其中投資於股票等權益類證券的比率不低於基金資產的六○%,對紅籌股、H股的投資比率大約為三○%左右。

一日募爆,證明三大基金經理人的實力,「大陸媒體最愛問我的問題是『你怎麼能一天二十四小時都在工作?』,他們不相信有人可以這樣工作,」謝偉鴻很理所當然地說,「但台灣的基金經理人每個都這樣啊……。」

而三人最常被問到的投資問題,就是買QDII基金會比A股好嗎?

謝偉鴻認為,在中國賣海外基金有兩難。一是中國股市在過去兩年每年翻一番,投資人老早習慣半年四成、六成的投資報酬率,但全球型基金很難達到;二是內地的人都認為人民幣會升值,怎麼說服他們把錢拿去投資海外市場。

謝偉鴻絞盡腦汁想到兩個策略:報酬率和風險。他抓出從二○○七年六月起,過去五年的全球市場報酬率,其中有五十二個國家的指數超過一○○%,上海A股在過去五年成長一六四%,排第三十名;但同段時間內的年化波動率,上海超過二六%,其他市場約一二%到一五%,中國風險相對高。

楊逸楓過去雖經過多次多空循環,但過去的經驗卻不能套用在中國市場。「台灣基金經理人都看電子股,但中國電子股少,現在當紅的是原物料公司,但沒有可參考的經驗值。過去雖然也研究香港市場,但缺乏H股的投資經驗,都是學習,」楊逸楓說。

另外,雖然對亞洲市場、產業很了解,但股市的熱點不同,也是新的挑戰。

超過十年的基金操盤經驗,楊逸楓說她的心態是從「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到「三分天注定,七分靠努力」,以及現在的「積極於過程,隨緣於結果」。所以儘管募集成績再好,楊逸楓也不敢太樂觀。「我只告訴投資人『穩健、分散』。真正的變數,是從績效表現出來後才開始。」 這也是對這三大QDII基金經理人最大的考驗。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