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
http://news.yam.com/view/mkmnews.php/524528
敲開最難纏美國市場 宏碁併捷威,叼走聯想嘴邊肉
全球PC產業勢力大洗牌,宏碁併購捷威後,聯想原本「全球第三」、併購標的Packard Bell兩塊嘴邊肉,雙雙被宏碁叼走。文/黃靖萱‧王曉玫
八月二十七號,下午五點,宏碁宣布成立三十一年來最大的併購案
。全球PC產業勢力頓時改變。
宏碁臨時記者會上,董事長王振堂宣布以七.一億美元、收購美國第四大PC品牌捷威(Gateway),攻佔美國、擠下聯想,確保了全球第三的產業霸主地位。
在與宏碁總經理蘭奇及捷威CEO的兩地連線記者會上,王振堂語氣平靜,放鬆地靠著椅背,時而露出的笑容卻顯得霸氣。
「必須趕快長大,要畢其功於一役,」王振堂一掃之前的保守謹慎,一跨一大步,決意以併購拉開與聯想的距離。併購後,宏碁今年營收從一一○億美元躍升至一五○億美元,全球PC市佔率將達八.八%。
這一併購,宏碁更扳回顏面。去年營收三十九.八億美元的捷威,儘管近五年在小賺小賠中擺盪,卻仍能在大吹整併風潮、大者恆大的PC產業裡站穩美國第四的位置。
攻擊是最好的防守
反觀美國市場一直是宏碁最大的痛,併購捷威,等於為宏碁敲開美國市場的大門。宏碁美國市佔率將從五.六%上揚到一一.七%,同樣站上第三的位置。
更重要的是,捷威帶來聯想積極爭取的歐洲第三大PC品牌──Packard Bell。捷威對Packard Bell已執行優先購買權,讓八月初宣布有意併購Packard Bell、已簽署備忘錄的聯想,鎩羽而歸。
「這是圍魏救趙,」美林證券資深副總裁曾省吾分析,購併捷威另一層防禦性策略意義,就是防堵聯想,「攻擊是最好的防守。」
從此,宏碁也將走上多品牌策略。包括Acer、Gateway、Packard Bell,及捷威旗下的另一個品牌eMachine。
降低成本,是多品牌的立即綜效。「透過規模經濟降低採購成本,加上雙方通路cross-sell、減少管銷費用,預估省下一.五億美元,」居中牽線的花旗亞太區環球投資銀行董事長杜英宗說。
但,併購路途崎嶇。管理團隊、執行能力、公司文化的差異,都足以讓胸懷大志的CEO摔一大跤。
二○○五年以十二.七億美元吃下IBM PC部門的聯想,花了兩年時間才轉虧為贏、調整好企業步伐。「這樁併購案,讓人想起聯想併購IBM PC的慘痛教訓,」路透社報導。
「當時,聯想只是區域品牌,以小吃大、購併國際品牌。現在,宏碁是國際品牌,以大吃小,併購區域品牌,」蘭奇反駁。況且,與當年累計虧損九.六五億美元的IBM PC部門相比,去年小賺九六六萬美元的捷威,算是易於消化的成長大補丸。
「以大吃小,這是比較安全的併購道路,也能延伸宏碁的競爭優勢,」王振堂說。
併購捷威的最大指標意義,是走過三十多年品牌路的宏碁,終於成為真正「夠格」的全球化企業。
「夠格」的全球化企業
王振堂將全球市場分成歐洲、亞太、美洲三大市場,必須在任一市場的營收及利潤都要超過整個公司的二○%,才能稱為全球化企業。
合併後,將一改歐洲獨大地位,美洲及歐洲市場將各佔宏碁四○%的營收比重,宏碁將不再只是「歐洲公司」。
「現在看起來,反而在亞洲還要努力,」王振堂步出記者會脫下西裝外套,一派輕鬆地說著宏碁的下一個挑戰。
獨家專訪 施振榮: 台灣品牌之路的里程碑
經過二千年的再造,宏碁建立了一個品牌行銷公司營運的國際化基礎,過去這幾年,等於建立很強的經營能力及自信。
經過這併購,全世界就只剩幾個品牌,差不多塵埃落定了,就是現在四個品牌了。就看以後怎麼進一步再拚經營效率。
這次併購和聯想買IBM的PC部門、明基買西門子手機部門的差異在於,第一,宏碁相對是大吃小,聯想和明基都是小吃大。第二,過去那麼多年,宏碁國際化的程度,也就是當地化的管理,我們外藉兵團原來就非常堅強,聯想當然差很多。
第三,這對原來宏碁在國際上的地位只是加速而已,否則它本來已經穩定了,而明基和聯想,在還沒有併購之前,都是很地區性的,不是國際性的。
合併後,在管理上,我們事先跟捷威的管理階層溝通過,宏碁的特性就是能相當的當地化,美國人要找到這樣的老闆,也不是很容易。一方面要尊重他們,一方面又能充分了解他們,能讓他們發揮。
未來的多品牌策略,主要是希望擴大佔有率。品牌要去管理可能產生的衝突。管理品牌是台灣最欠缺的,但是,可能的長期發展策略,還是必須是多品牌,怎麼定位當然還有待細節的發展。
現在先把市場穩住了,因為多品牌是現在最容易執行的,馬上讓經濟效益先產生,至於長期沒有絕對,因為主權完全操之在我。這一定是台灣品牌之路再往上的里程碑。尤其是未來能夠站穩第三。這是世界最重要的產業之一,我們佔了一席之地。(採訪整理/黃靖萱)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