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11日 星期三

台股基金、另類基金大熱門

文章出處
http://www.cw.com.tw/article/relative/relative_article.jsp?AID=3102

台股基金、另類基金大熱門

從「外熱內冷」、「台股補漲」到「政策作多」,
面對這一波投資趨勢大轉彎,《天下雜誌》綜合業界觀察,
分析「台灣股市型基金」和「新投資方法基金」兩大區塊的風險和機會,
希望幫助投資人提前掌握最佳佈局。


文╱張翔一

六月二十五日一早,台股加權指數開出七年來的新高八九三九點
,直逼九千大關。

隔天下午,松仁路上的中油大樓會議廳,台灣證券交易所舉辦的「證券投資論壇」,請來學者和「名嘴」分析台股,吸引大量人潮。座無虛席的會場,甚至有人必須站立聽講。

投資市場的瞬息萬變,令人捉摸不定。很難想像,不過就在幾個月前,國內股市量能皆不振,金融帳淨流出更創下歷史新高。海外基金、境外基金動輒募爆,國內股票型基金則乏人問津。

央行出手,投資環境丕變

但自比「積極守門員」的央行總裁彭淮南,近兩個月來連續「出招」。先是邀各大行庫、投信「喝咖啡」,要求基金銷售「內先於外」;接著緊縮國內投信發行海外基金。隨後更調升利率、引導匯率攀高,並增加外幣存款準備率,吸引資金回流。

市場形容央行的政策「既狠且準」。儘管有不利房地產和中小型出口業發展的隱憂,但台股的確在短時間內頻創歷史新高,更吸引高達一千七百億台幣的外資單月買超。同時國內投資人信心也逐漸回籠,每日成交量回復一千五百億左右的水準。

無巧不巧的是,近一週以來,先前行情大好的歐、美、新興亞洲各國股市,紛紛出現向下修正。相對而言,台股由於被過度低估,跌幅極小,甚至還有補漲空間。

從「外熱內冷」到「台股補漲」甚至「政策作多」,不過短短的數週,投資方向已面臨大轉彎。台灣投資人也有如站在十字路口,猶豫是否該趁機對手上的投資工具進行調整。

現在,投資人面臨的兩大關鍵主題,一是台股還會不會續漲,如何投資才能有最佳的效益和相對較少的風險?另一方面,則是目前國際股市紛紛修正的時候,是否應調整減碼,獲利了結,轉往風險較低的投資標的?哪些投資標的適合做為「避險」之用?

以下將綜合業界觀察,分「台灣股市型基金」和「新投資方法基金」兩大區塊,並分析各自的風險和機會所在。希望能幫助投資人在投資趨勢急轉彎的同時,提前掌握最佳佈局。

台股基金,長線佈局

「投資趨勢大轉彎,首先最值得注意的,就是國內的股票型基金,」新光投信國內投資部副總經理李文宗信心滿滿地說。

但為何要買台股基金,而不直接操作股票?李文宗表示,目前的台灣股市,仍以外資主導的資金行情為主。上漲的個股,也以外資加碼的權值股為多。

李文宗認為,選擇績效好的基金,等於能用小錢分散投資這些較高價的權值股票,還有專業經理人隨時監看,風險和獲利應會較自行進出股市穩定。保德信投信總經理蔡培珍也用實際數據證明,前段班的台灣股市型基金,平均獲利較大盤高出許多。

「目前在外資法人調升台股權重,以及政府許多政策利多的環境下,若無重大變故,台股長線可說是進入黃金時期,」蔡培珍說。

然而,目前市面上高達百檔以上的台股基金,投資標的、歷年績效差異頗大,應如何選擇?又該如何進場?

理柏(Lipper)研究經理馮志源,最近重新審視台股過去十幾年的走勢,得出兩個結論:第一、台股每年大都有三○%的波動度。此外,通常台股的漲跌傾向「一波到底」。

因此,馮志源認為,在基金投資上,應採「單筆分批進場」,同時「買跌不買漲」,在這波較大的揚升波段中佈局。「也就是說,假設你有十萬元,不要一次買完,也不要追高進場,最好分成五次,選擇大盤拉回的時候分別進場,」馮志源說。

元大投信國內基金經理人曾淑英則表示,台灣股票型基金,大致可分為一般綜合、中小、高科技、傳產、和其他特殊主題(如中概)基金等五種類型。她建議在目前類股輪動的市場格局下,應以投資範圍最廣的一般綜合型基金,做為主要的投資標的。

另外,投資人若看好大盤長期走勢,但不願花時間選股,也可直接投資指數型基金(ETFs)。「最重要的是,在購買前要詳細閱讀基金契約內容,不要光看名字就下單,」曾淑英一再提醒。

至於台股型基金的風險面,李文宗指出,最重要的觀察指標之一,是融資餘額的增加與否。「目前融資餘額剛突破三千億元,已是三年來新高,」李文宗認為,這在目前以外資和法人為主的市場,尚屬可接受範圍,但未來若融資餘額大幅上升,就必須擔心散戶的貪婪和恐慌,可能會重演台股的短期大幅修正。

另類基金,避險抗跌

相較於台股基金近來竄起,海外基金在國際景氣連走數年多頭下,已熱了一整年。尤其新興市場股市,在大筆熱錢挹注下,頻創新高,連帶使得許多區域型、甚至單一國家型基金,擁有年報酬三○%以上的大幅成長。

不過,近一個月來,海外基金的獲利,似乎開始走緩。愈來愈多分析機構也開始提醒投資人,應該「居高思危」。富蘭克林投信表示,全球景氣儘管仍傾向成長,但美國次級房貸的崩盤、日圓利差交易風險、新興市場的熱錢過剩等問題,影響亦可能較預期為大。

「風險近在咫尺,」大和住銀投資顧問投資長曾中光分析,隨著目前國際流動資金過多,各國股價波動性將會加劇。另外包括美國、亞洲各國在內,極可能繼續調升利率,而非過去預測的調降,將會對市場流動性形成壓力。「如果短期內出現大幅度的修正,也不令人意外,」曾中光說。

部份投信業者在這波動加劇的尷尬時期,開始主推不同於傳統投資策略的「另類基金」,搶攻投資人在多頭獲利後,具有避險需求的大量資金。

「過去一家投信公司,多半只要發行歐、美、亞洲等幾個主要區域的股票、債券和混合型基金,產品線就算是相當完整了,」德盛安聯總經理許慶雲說,「但現在全球經濟體系的相關性愈來愈高,有時區域和股債的分散,不見得能迴避系統風險,必須靠產業趨勢或投資方法來分散。」

這些「另類基金」的「另類」之處,其實就是透過不同於過去的「區域」、「產業」或「股債」等方式,而用投資方法來分散風險。

例如,有的基金會從全球大中小型股中,以特定模型或公式為基礎,篩選出一年內,具有成長契機的數十家企業。不在乎短期報酬,而將基金效益鎖定在一年後爆發。

複製美國總公司全球策略的摩根富林明全球發現基金,就是一例。「這樣的策略,重視的是每個優質企業的『點』,可以和其他重視『線』或『面』的區域型或全球型基金互補,」經理人田克杰說,「進入門檻低,又不用擔心哪個市場過熱,很適合獲利了結後的再投資。」

富達投信的台灣成長,以及本土投信發行的元大巴菲特、群益馬拉松等,也是運用類似的概念,從績優傳產中找尋投資標的,不過投資市場的廣度和分散程度各有不同,投資人應特別留意。

另一個基金操作的新趨勢,則是借用組合型基金中,傘型基金的概念,在一檔基金內,依情勢不同加減碼不同投資策略。

「換言之,也就是用Fund of Funds的方法操作單一基金,打團體戰,」復華投信總經理楊智淵最近親自上陣宣傳的全球資產證券化基金,就是這種「策略分散基金」的代表。

不同於一般全球型REITs基金依照國家或地區分散風險,楊智淵規劃了三組人馬,分別採取「主動研判」、「固定模組」和「收益導向」三種不同策略,針對全球標的進行操作,而基金經理人再依照當時的總經情勢,精算分配三種策略的資金比重。

「這類基金,必須投入的研究人力非常高,但相對來說,迴避風險的可能性也更大,」楊智淵認為,隨著同類型基金競爭日趨激烈,未來這樣「貴精不貴多」的基金商品策略,慢慢會取代過去的「產品線」模式。

第三個新趨勢,則是先設定投資目標,再據此機動調整標的物的配置。例如德盛安聯的目標日期基金,就以「退休時間」為目標,而非報酬率,每年調整股債比例,從積極到保守,投資之外,還兼具資產配置的功能。

綜觀這些「另類基金」,多半較為新穎,也更重視風險控管。此外,由於技術密集度相對較高,且大量運用投資理論模型,此類基金較重視發行公司的研究團隊素質,而非「明星經理人」的操盤手腕或判斷眼光。「相對而言,績效會比較穩定,不致因經理人跳槽或失常而大幅震盪,」楊智淵說。

新基金商品配置比重宜謹慎

不過,此類新基金商品,也存在傳統基金沒有的風險。

第一個現實的考驗,就是時間。「理論上,這些商品應能解決傳統單一國家、單一區域或單一趨勢型基金所迴避不掉的系統風險,」一位具有八年以上基金銷售經驗的銀行資深理專黃經理說,「不過它們若要真正說服我,和我的老客戶,從此成為市場主流,還有待長期檢驗。」

學者亦指出,這些新成立的基金,即使多半標榜回測績效卓越,但終究不代表未來的報酬表現。投資績效非但無法長期追蹤,新上任的基金經理人或研究團隊,也難以靠過去的經驗,靈活運用投資工具。

沒有留言: